|
|
1968年出生於台北景美。喜愛自然,夢想走遍台灣,探訪各地,發現美的事物。再用畫筆把對土地的感動與讚美,呈現在讀者眼前。多年前認識了一群熱愛自然,關心環境的朋友,深受感動,創作方向開始轉往生態關懷的議題。決定用一顆熱情的心,將遇到的每個動人事物,轉化成美麗的圖畫。
創作的原點
一直忘不了第一次上阿里山的感覺,隨著小火車緩慢的爬升,林相不斷的變換,對我們而言一切都是新奇的,一路數著木屐寮、樟腦寮、奮起湖等屬於阿里山的站名,而火車以之字型的方式一圈一圈的往上爬,就好像飛翔在雲端一樣。我們和小火車就在山林裡玩著躲貓貓的遊戲,直到雲霧中出現高聳入天際的神木,那種震攝和感動至今仍難以忘懷。而火車慢慢駛入阿里山站,迎接我們的是滿山的櫻花,就像一朵一朵的小紅雲,飛舞在山林間,充滿神秘的美感,我們就這樣有了創作這本書的構想。
這本書從發想一直到完成歷經六年的時間,我們為了體會阿里山這片山林的人文、歷史、生態,曾多次上山踏查、拍照、尋找感動的痕跡。我們到北門站探訪退休的阿里山小火車頭,並搭上現代的阿里山小火車進入神秘的森林。我們站立在小火車的車門邊,想像黑黑的煤灰貼在鼻頭上,慢慢觀察林相的變化。夜晚我們漫步在林間,耳邊傳來昆蟲合奏的音樂,躲在樹洞中尋找精靈的蹤跡;月光灑落林間,樹靈塔神秘的霧氣繚繞,讓我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大樹倒下之前的嘆息。我們還鑽進一九九八年七月被雷劈倒的神木中、到祝山看日出、到眠月和石猴玩耍、為了趕上訪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史的校長,扛著攝影器材在森林裡狂奔……,這一切走訪山林的感動,化為一句句文字和一幅幅畫面。
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原本就隱隱變動的山林,起了很大的變化,阿里山車站垮了,眠月線上的巨大石猴失蹤了,崩塌的稜線,像萬蛇鑽動的爬滿這片清翠蓊鬱的山林。再次回到山林的感覺,讓我們更加堅定,要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山林曾有的美麗,也喚醒保護這片土地的意識。
圖畫的風格和元素
當初構思這本書時野心是很大的,我們希望將阿里山的人文、歷史、小火車、鄒族的神話和文化都放進來。我們選用一個生長在都市的鄒族小孩當主角,他跟隨爸爸回到山上,點出原住民對於失落文化的追求,並藉著他在山上跟隨動物們,尋找象徵春天、生命、希望的櫻花精靈的經歷,帶出這片土地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。
在圖畫風格的呈現上,我們選用水彩、壓克力、色鉛筆等多種媒材,配合蘊染和層疊的技法,描繪阿里山濃鬱的森林氣息。
我們還將鄒族的神話和代表性的圖騰隱藏在畫面中,增強畫面的豐富性和敘事性。例如故事中鄒族小孩與大黑熊一起同行,尋找櫻花精靈,是用來比擬鄒族哈莫天神與隨行靈獸黑熊的關係;繡眼畫眉是鄒族的占卜鳥,暗示一種方向;我們還用了許多原住民雕刻的圖騰,融入畫面的背景中,用暗示的方式表達鄒族「萬物有靈」的精神。而最後人與精靈共舞的畫面,精靈、神靈、動物的造型、衣飾,皆取材自鄒族口傳文學中的神話人物。
此外,故事中雖然出現大量的櫻花意象,但事實上阿里山上的櫻花大部分都不是原生種的,圖畫中特別選用台灣原生特有種的「阿里山櫻」當主角,但真正傳遞的,應該是森林與人類的糾葛。台灣有許多美麗的人事物,需要我們用心去欣賞、保護和尊重。而保育環境,是讓我們能聽到後代子孫朗朗的笑聲,迴盪在這片曾陪我們一同呼吸、一同快樂,一同憂傷的美麗寶島的方法之一。而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愛護自然的種子,更是書中要傳達的重要理想。 |
|
|
|